首页 资讯 > 正文

“新农人”如何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2023-09-07 17:21:36 南通网


【资料图】

“刚进来的朋友点点关注哈,我们家直播间的农产品,全都是绿色产品……”4日下午,海门区常乐镇的朱家明正通过线上直播平台售卖当季农产品。一个多小时,直播间卖出五六百斤芦稷、芋艿等农产品。  “95后”女孩朱家明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做电商。为什么要离开城市回农村?“大概还是有那么点情怀支撑着。”朱家明笑着说。  作为乡村振兴的一支主力军,许多和朱家明一样的“新农人”对乡村有天然的情怀,他们有技术、懂经营、善创新,推动更多乡村元素走向城市。

然而,想要在乡村大地站稳脚跟,不能仅靠情怀支撑。近日,记者走访多名“新农人”,了解他们的奋斗与艰辛、困惑与心酸。

扎根农村不能只有一腔热血“创业思路得到认可,通派盆景也因此让更多人知晓,这令我很受鼓舞。”7月底,一支以“通派盆景”为创业内容的南通大学生创业团队在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创业综合组一等奖。  团队核心人物曹通毕业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在校期间便开始创业,其盆景作品在各类比赛中屡屡斩获大奖。作为一名投身苗木与盆景生产的“新农人”,曹通如今在业界小有名气。  “无论在哪里,创业都会很难。”谈及创新创业,曹通说,农村为年轻人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但如果只凭激情,往往难以坚持。  “年轻人首先就会感受到一些无形的壁垒。”曹通表示,自己所在的盆景行业,从业者往往越老越香,年轻人会给人留下不够成熟的印象。“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创新,但创新的风险就是短期内客户的认同度不会很高。”曹通说,真正踏足行业之后,资金缺乏、营销渠道不畅等困难接踵而来。  “很多人并不认可你,尤其是农村电商这一块,卖出来的产品其实是可替代的。”朱家明最近也很苦恼,海门“小窝头”电商基地如今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残酷的市场竞争让她不敢有一丝松懈。  尽管将直播间开到田间地头,但电商直播带货背后还有人工、包装、运费等成本,产品价格优势并不明显。朱家明说,农产品销售仅靠线上引流实属杯水车薪。她表示,如何将新业态、新理念、新技术变成兴农助力,是困扰自己、也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新农人”凭借着一腔热血回乡创业,根基并不深厚,初期可能声势浩大,但在碰见现实困境时,容易产生连锁反应,直接倒下的也不在少数。

在创新与开拓中破壁“新农人”重在“新”,但“新”的优势在哪里?  记者走访了近十个“95”后“新农人”,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优势来源于有破壁的理念和勇气。  破壁这件事,从“新农人”的视角而言,一是创新,二是开拓市场。  在绿树环绕的田地里,一名男子口若悬河讲述田园风光,背后时不时走过一两只走地鸡,实时评论中粉丝大呼“绿色生态”……打开抖音、快手等平台,这样的直播比比皆是。以田园生活、农村手工制作、作物种植等为题材的短视频,往往能收获大量点赞与评论。   家住海门区海永镇沙南村的丁江波是一名拥有6.5万粉丝的“新农人”博主,每天他都会选择固定的时间进行直播,和粉丝拉家常,推销自家种植的猕猴桃等作物。“生意不能算是有多好,但比起传统的推销,起码也是多了条路径。”丁江波说,几年前,他选择回乡开了农家乐,之后又开始搞种植,如果不是走线上销售这条路,可能挨不过前几年疫情等因素的冲击。  和传统的农业从业者相比,“新农人”具备一定新理念、新技术,破壁的关键就在于用新技术、新服务甚至是新合作来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回到家乡海安创业的陈卫去年加入了新成立的海安青年农业创业者协会,结识了不少和他一样投身于乡村振兴的返乡青年。陈卫说:“我们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比如农药化肥价格共享,一起订量大优惠;各类农业公司一起孵化,实现品牌共享等。”  “除了创新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扩大市场的需求。”不少受访者认为,农村市场潜力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消费观念也正在不断升级,长期来看,谁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价廉物美的产品,谁就可以赢得市场的青睐。

厚植“新农人”成长沃土“新农人”兴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新农人”的培育和成长是需要环境的。  “很多地方的乡村电商已经从前期的粗放式、野蛮式生长,逐渐向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在考察过浙江等乡村电商发展得比较完善的地区后,朱家明希望,政府职能部门能加强统筹规划,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发挥农村电商的集聚和规模效应。  事实上,我市各地都有相关政策出台,比如,海安市探索为新农人上保险,让获得相关认定后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参加社会保险时,享受一定的财政补贴;启东市上个月举办了“寻美·启东”新媒体人士赋能乡村振兴活动,通过政府部门搭桥的形式,推动新媒体人士和新农人合作共建……  在培育过程中,专业院校的参与也为众多“新农人”更好创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依托实训基地“农业创E园”打造省级农民培训田间学校,2020年以来共培育高素质农民2300多人次,培育“农民主播”100多人。该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顾绘表示,学校依托自身平台和资源做好“新农人”培育工作义不容辞,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以在公共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政策优惠。  让更多“新农人”在乡村建设中找到诗和远方,还需各方努力。扎根大地、向上生长的“新农人”们也必将带来更多兴农力量。(丁威程)

[编辑:奚柯柯]

标签: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