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 正文

南通团省人大代表热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23-01-18 10:16:35 南通网

聚焦高质量一体化 深化跨江融合发展

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促进江苏中轴崛起,进一步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两天,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与南通密切相关的工作部署,让南通团代表们备受鼓舞。

如何更好地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南通担当,也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在大家看来,南通作为江苏第四座万亿之城、上海大都市圈唯一的长三角北翼城市,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责任发挥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走在前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加快交通互联互通

我市处于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交汇点,在“1+3”重点功能区中承担着两大重任,是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点。

发挥支点作用的前提是“好通”,是互联互通。近年来,我市顺应交通格局历史性转变,推动一批战略性工程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出台,南通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刚刚过去的2022年,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等过江通道开工,南通与上海、苏南的时空距离正在逐步拉近。

“枢纽之城呼之欲出,‘难通’正逐步走向‘好通’。”省人大代表、南通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玉强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他说,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对南通未来城市格局、产业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的长远谋划,必须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在他看来,当前南通正从区域性枢纽迈向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应进一步加强交通与各项规划的衔接,完善重大交通项目推进机制。朱玉强坦言,南通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需要各方支持,“希望能在事关南通综合交通枢纽的重大项目上尽快形成南通方案,探索长三角区域交通设施共建共享新模式”。

深化产业协同协作

产业协同协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深入推进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共建。

我市与上海、苏南产业创新互补性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市落户的重大项目中,60%来自上海、苏南。依托17个跨江合作园区,我市与上海、苏南产业链创新链协作持续深化,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以来,园区签约落户了105个跨江合作产业项目,占总项目数的70%。”省人大代表、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党工委书记虞越嵩说。随着过江通道的加密,园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园区紧邻去年开工建设的海太长江隧道,是融入苏南的‘第一站’。”虞越嵩表示,下一步,园区将通过深度参与上海大都市圈科技外溢转化平台建设,与上海创新要素集聚地展开对接合作,培育引进一批科创潜力飞地,加快形成“上海研发、园区转化,苏南创新、园区孵化”的发展格局。

作为跨江融合的前沿阵地,海门区一直将产业联动作为重中之重,主动承接沪苏产业转移扩张。如今,海门七成以上企业来自上海、苏南地区,或与上海、苏南有合作关系。“我们要抢抓通道建设机遇,主动出击、精准对接,积极打造沪苏产业转移首选地。”省人大代表、海门区区长沈旭东表示,除了产业协同外,海门还将在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上下功夫,打通科创项目、科创基金、大院大所、优质科技服务机构招引通道。

打造沿海发展主阵地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新一轮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作为滨江临海的城市,南通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建设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在江海联动、优江拓海中持续优化生产力布局,统筹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目前,我市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全省1/4、沿海三市1/2,居全省首位。

港口是沿海开发的龙头,产业是沿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我市坚持以产立港、以港兴产,加快建设通州湾新出海口产业港,打造万亿级绿色高端临港产业基地。去年,沿海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26个。

作为海洋大县,如东拥有海岸线86公里,因海而生、因海而兴。省人大代表、如东县县长陈雷说,如东将深入做好“海”文章,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化、新材料产业绿色化和海工装备制造高端化,致力于打造具有如东滨海特色的产业带、城镇带、生态带,努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

去年10月,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开港。朱玉强表示,南通港集团将围绕“优江拓海、江海联动”总的目标,建好港口、航道和集疏运体系,推进市域范围内沿海港口一体化整合,做大做强做优通州湾新出海口,为沿海产业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记者朱文君 李彤

[编辑:高锋]

标签: 人大代表 交通枢纽 工作报告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