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 正文

疫情防控调整种菜大户卖菜还难吗?记者实地探访-天天新资讯

2022-12-27 10:16:36 南通网

疫情防控期间由于物流运输受限,一些种菜大户遭遇“卖菜难”,导致增产难增收。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种菜大户们生产经营状况如何?产销是否顺畅?昨天,记者分别采访了几名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处境困难的种菜大户,了解他们的近况。种菜大户王春亮种植的各类蔬菜。

“植物工厂”不再担忧难卖


(资料图)

“说实话,那种眼睁睁看着长成的新鲜水培蔬菜砸在手里的担惊受怕,外人根本无法体会。”25日,在通州区十总镇承包30亩土地建设无土栽培蔬菜基地的王春亮,对本报记者长吁了一口气。

今年42岁的北京人王春亮,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蔬菜种植大户,因为他培育的各类蔬菜不长在塑料薄膜大棚里,而是长在一排排以漂亮时尚的玻璃温室构建的“植物工厂”里。

“去年3月,我来到这里投资,看中的是十总悠久且独具特色的叶菜类种植历史,而且,南通又是上海的后花园,以此可以辐射长三角。已建成运行的一期工程5000平方米,投资1340万元;二期投资1600万元、15000平方米,即将开建。”王春亮介绍。

在“南通达尔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这处现代化、科技感满满的水培蔬菜种植基地,共生产奶油生菜、意大利生菜、羽叶甘蓝等十几个品种的蔬菜,还包括知名的如皋黑塌菜。蔬菜以盒装带根“活体菜”的形式,根据订单进入南通12家大润发超市销售,一盒9.9元或8.8元。目前年产量150吨左右,年产值100多万元。

“特别是今年三四月份的疫情封控期,水培蔬菜正常销售受到极大影响,两个月损失几十万元!”王春亮说,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最多时有一千多斤、最少时有七八百斤蔬菜正常运出。

靠天吃饭更靠信息畅通

“作为传统的种植业,影响这一行的可不光是交通运输这一方面,找准市场脉搏、掌握市场信息也很重要。”种菜大户吴超说,靠天吃饭是种菜业的脆弱短板,如何种?种什么?种种问题都要一一加以考虑。

吴超是安徽滁州人,今年30岁,在通州区十总镇承包20.5亩土地种大棚蔬菜,已有7年。

“我在当地的一拨种菜大户里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吴超告诉记者,他承租的土地租金为每亩1200元,合同每3年订一次。“今年三四月份的疫情封控期,物流暂停,不少种菜大户的菜只能眼睁睁烂在田地里,损失不小,而我只损失一万多元。关键在于我选择的种植品种不是叶菜类,而是丝瓜、黄瓜等,成长期恰好错开封控期,所以我遭受的经济损失比较小。”

疫情政策调整后,吴超响应市场行情、分析市场信息,根据形势变化新增加了芹菜、茼蒿、莴笋等蔬菜品种。这几天莴笋开始陆续上市,每天上门收购的蔬菜经纪人络绎不绝。

相比较而言,另一名蔬菜种植大户崔健的运气就没吴超那么好了。

“我承包了300多亩农田种植蔬菜,用工20多人,主要种植西兰花,此外还搞玉米和黄豆夹种。”崔健告诉记者。“包括地租、化肥、农药、人工等在内,一亩地的成本就达两千多元,经营风险不小。”崔健坦言。

借力机械化壮大种植业

“年轻时做过泥瓦匠,也种过蔬菜,现在以种粮为主经营家庭农场。”昨天下午,接受记者采访的通州区兴东街道双楼村种粮大户、市劳模王学建说,“不管是种菜还是种粮,科技化、机械化是种植业必然的发展方向,丰产丰收真的是一门技术活!”

熟悉我市地产大米品牌的人,一定对“双楼子”这一优质绿色大米并不陌生,而这一品牌的创立者,就是今年56岁的王学建。

从2017年开始,王学建创办的“学建家庭农场”已陆续流转土地500多亩,机械化种植水稻、小麦,还为周边群众提供耕种、管理、收割等全托管服务。目前,“学建家庭农场”拥有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等先进农机具10多台,价值数百万元。作为丰产丰收的关键,农场的植保作业也已基本实现了智能化。

“为什么说农业机械化是种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不管是种菜还是种粮,只有提高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科技化和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高产出、高效益。”王学建说。

“去年,农场收获小麦300吨,全年净收入50多万元。”王学建告诉记者,现在用工成本很高,而且也面临着用工难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机械化作业就成为弥补这一短板的有力武器,“目前我正在和市农机局洽谈,准备增购4台大型烘干机,自己出资20多万元、国家补贴30多万元。到明年,在我的农场里农机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 本报记者周朝晖

见习记者沈佳颖

[编辑:张檬檬]

标签: 家庭农场 靠天吃饭 市场信息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