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 正文

用刀代笔剪出电力机车摇篮 他被评为“湖南好人”

2022-04-29 14:31:31 株洲日报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他就能剪出首车下线、帅气复兴号……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退休员工李映明,被评为“湖南好人”。

几十年如一日,李映明以刀代笔,刻画时代脉络、工业发展和公司变革,先后创作了《电力机车出厂》《青年良师》《韶山6型 新车试运》《株机人的梦》《雪域长龙》等作品……用一双巧手将电力机车摇篮的故事制成剪影,挂满时光的长廊。

翻阅他的剪艺作品,好似在捧读我国电力机车的发展史。

初心:第一幅剪纸作品——《电力机车出厂》

“一把刻刀、一腔热情、一份执着”是李映明一生的写照。

1958年,李映明跟随铁路大军,来到了中国电力机车的发源地——株洲电力机车工厂,成了一名光荣的铁路工人。那一年,恰逢我国首台电力机车研制成功。

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中,满面笑容的一线工人推着装满废铁的车子送到回收车间,后面是挂着大红绸花的新车。

这个场景,深深地刻在了彼时那个18岁少年的脑海。

以此,他创作了人生第一张剪纸作品《电力机车出厂》,生动再现当时欢欣鼓舞的动人场面,时任株洲市委副书记的李致远在作品旁挥笔写下“巧夺天工”四个大字。这给了李映明莫大的鼓舞,他剪纸的兴趣在那时开始生根、发芽……

匠心:“随便搞一下就不搞,要搞就搞好!”

生于农村、成长于工厂,李映明的作品取材于最生动的一线。

在忙碌紧张的工作之余,他常常用手中的笔、剪、纸,记录工人们的劳动。他的剪纸作品中,有电机侧检、配电柜检修、锯木下料的场景,也有供水员、电焊工、嵌线女工的身影……

“一幅作品反复推敲,为运用剪纸阴阳协调逼真地展现人物形象,常常要画出几种造型,还让我们提建议。”同为中车株机员工的女儿李伟静说。李映明并不会用电脑和先进技术,所有稿件成型全部来源于他的笔和刀。

有时,李伟静怕父亲太辛苦,会建议如果不是很要紧,就随便搞一搞嘛。而李映明一定会对女儿生气:“随便搞一下就不搞,要搞就搞好!”

公司八十年厂庆之际,李映明在庆典前便提前创作好了作品《鼓动株机》。有趣的是,庆典当日喜庆恢弘的场面和他创作的剪纸画面竟不谋而合!

八面大鼓恢弘激越,八台电力机车风驰电掣……

一位外国友人观看展览时,见薄纸一张刻画了这么多图案,感到不可思议,听到对于作品内涵的解说更是瞠目结舌,感叹:“太太太……不可思议!”

丹心:“机车,是我所有创作灵感来源!”

1998年,李映明退休后,时常在女儿耳边念叨:“公司又有什么新产品下线?”“公司有什么新动态?”“拍点公司新车型,拍点工人劳动的场景。”

中车株机公司见证着他过往最蓬勃的青春,亦承载着他如今最深的牵挂。

在女儿李伟静看来,父亲的心思都在公司和铁路装备的发展上。正如李映明自己所言:“机车,是我所有创作灵感来源!”

退休多年,他依然想用自己的方式为公司发挥余热,做出贡献。去年,复兴号驶上高原。他创作了作品《雪域长龙》,列车奔驰在雪域高原,布达拉宫祥云环绕。

李映明的退休生活几乎被剪纸填满。对剪纸艺术追求完美的他,自己的生活却极尽朴素节俭。

爱心:父女同心做公益

李伟静说,父亲说他一生的遗憾,是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财富。

但她心里清楚,其实父亲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只图奉献不求回报的气度,就是留给她最宝贵的财富!那些或浓密细致或粗旷磅礴的线条组合,是父亲写下的最美诗篇。

5年前,李伟静对父亲的剪纸事业还不像现在这般上心。直至有一天,她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步履有些许蹒跚,佝偻着身体扛着七八轴长卷,正往一辆公交车上赶。

她知道父亲一定是去推广剪纸艺术。同时,她又自愧于并未真正理解过父亲,让父亲孤身一人踏上这条弘扬艺术的路。于是,她决定用时下更有效的方法去助父亲一臂之力。

在李伟静的积极推动和株洲市民协的大力支持下,株洲市民协剪纸专业委员会成立,更多的民间剪纸爱好者加入了他们的队列。

在李伟静与剪纸深入接触的日子里,她愈发了解到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自己也已经打心底爱上了剪纸艺术。他们创办的剪纸工作室,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学生。

父女同心,一起做公益。株洲市许多小学、社区都留下了父女教学的足迹。他们的学生,累计已有上万人。

李伟静还把剪纸作品印成了抱枕、杯垫、环保袋、明信片等,用更加新颖时尚的形式,对传统艺术加以创新、包装与传承。

“我将接过父亲这沉甸甸的接力棒。”李伟静说。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讯记者/高晓燕

通讯员/李翔)

标签: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湖南好人 剪纸艺术 株洲市委副书记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