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 正文

防治农田退水 打造绿色海安

2022-03-30 10:02:25 南通网

阳春三月,走进海安市开发区(城东镇)品建村,机耕道阡陌纵横,沟渠绵延,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画卷呈现在眼前。  海安地处江淮平原、滨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交汇处,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交汇点,河网密布,河道纵横。海安主要种植结构以小麦、水稻轮作为主,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但每年的灌溉期,人工排水和降雨会把农田里的水带入河道。这些从农田里流出来的水,被称为“农田退水”,包含大量氮、磷元素,易造成河道水体富营养化。  控污减排,促进水环境持续改善,减少农田退水对河道的污染,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海安探索实施源头减量、过程阻断、循环利用和生态修复整治工程,形成“退水导流+尾水循环”的农田退水治理四种新模式。  退水“零直排”,是海安农田退水治理“四模式”之一。去年,海安投资1900余万元,在品建村探索实施高标准农田生态化灌排系统建设项目工程,涉及农田面积约2100亩。“从前,稻田退水都是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流入河道。如今,灌溉期及泡田期,生态排水沟末端闸门关闭,肥水通过排水沟流入收集调蓄池,用于农田灌溉,实现养分循环利用;非灌溉期时,生态排水沟末端闸门开启,以保证农田排涝要求,做到零直排。”该村党总支书记姜小亮说。  “实施农田尾水循环利用工程,是模式之二。”海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安市在里下河地区和向阳桥断面周边打造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工程,串联畅通周边各个河道,在支流与干流交汇处建设闸控,使各闸控之间形成封闭水体,利用泵站从支流取水灌溉农田,利用水闸的开闭使尾水重新返田灌溉,实现农田退水自然回用。  同时,当地还通过实施水岸共治的模式,实施导流生态修复。在河道两侧建设生态缓冲带,拦截农业面源污染,试点建设农田退水生态排水系统,将稻田退水优先导流至有闸控的支流,无闸控的支流建闸或者建设低位拦水坝。支流中有序种植2种及以上水生植物或实施生态浮岛,重构水生态系统,提高河流净化地表径流功能,恢复河流生命力。  改变传统耕种方式,创新种植管理手段,是海安正在尝试的第四种模式。化“零”为“整”,鼓励种植大户承包,统一耕种;化“散”为“精”,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侧深施肥,实现精准施肥;化“多”为“少”,减少直播水稻面积,从而减少氮磷含量极高的泡田水;化“旧”为“新”,改变传统的秸秆还田,推行循环利用新模式,降低秸秆还田量。  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视频会上,省生态环境厅推广海安市农田退水治理“四模式”,建议其他地区学习海安先进经验,将退水整治工作与乡村振兴、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进退水治理,实现农业增收、增值、增产、增绿统一。  记者 彭军君

标签: 面源污染 生态环境 秸秆还田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